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建造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其中有关绿色施工的内容如下:

一、一般规定
1、绿色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 50905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的要求。
2、应根据绿色施工策划进行绿色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方案编制。
3、应建立与设计、生产、运营维护联动的协同管理机制。
4、应积极采用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方式,实现工程建设低消耗、低排放、高质量和高效益。
5、宜积极运用BIM、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通讯等信息化技术组织绿色施工,提高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6、应建立完善的绿色建材供应链,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部品部件等。
7、应编制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循环利用。
8、鼓励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绿色化升级革新。
9、应加强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优先采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
10、部品部件生产应采用环保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并应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1、部品部件生产应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精益生产、智能制造。
12、应制定消防疏散、卫生防疫、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保障人员身心健康。
二、协同与优化
1、应在项目前期进行设计与施工协同,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施工能力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水平。
2、应进行多层级交底,明确绿色设计重点内容、绿色建材产品使用要求。
3、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方案和施工工艺要求,对工程重点、难点部位和复杂节点等进行深化设计。
4、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施工临时设施与永久性设施的结合利用,实现永临结合。
5、部品部件生产应与设计、物流、现场施工进行有效协同与联动。
三、环境保护
1、应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测并分析施工现场扬尘、噪声、光、污水、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等各类污染物。
2、应采取措施减少扬尘排放,PM10和PM2.5不得超过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或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求的限值。
3、现场有害气体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排放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的规定。
4、应采取措施控制噪声和振动污染,噪声限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的规定,振动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 10070的规定。
5、应采取措施保护施工现场及周边水环境,减少地下水抽取,避免施工场地的水土污染。
6、应采取措施减少污水排放。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施工污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的规定。没有纳管条件的,应处理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或收纳水体要求后,方可排放。
7、应采取措施减少光污染,光污染限值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规定。
8、宜采用装配化施工工艺,建筑内外装修优先采用装配式装修等干式工法施工工艺及集成厨卫等模块化部品部件,减少现场切割及湿作业。
9、应采用先进施工工艺与方法,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对产生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应100%分类回收、合规处理。
10、拆除施工应制定环境保护计划,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拆除工艺。对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噪声、扬尘等应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并制定拆除垃圾处理方案。
四、资源节约
1、应采用精益化施工组织方式,统筹管理施工相关要素和环节,提升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消耗与浪费。
2、应推广使用新型模架体系,提高施工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工业化程度和周转次数。
3、部品部件安装应采用与其相匹配的工具化、标准化工装系统,采用适用的安装工法,制定合理的安装工序,减少现场支模和脚手架搭建。
4、应积极推广材料工厂化加工,实现精准下料、精细管理,降低建筑材料损耗率。
5、应加强施工设备的进场、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拆除及退场管理,减少过程中设备损耗。
6、应采用节能型设备,监控重点能耗设备的耗能,对多台同类设备实施群控管理。
7、应结合工程所在地地域特征,积极利用适宜的可再生能源。
8、应因地制宜对施工现场雨水、中水进行科学收集和合理利用。
9、应科学布置施工现场,合理规划临时用地,减少地面硬化。宜利用再生材料或可周转材料进行临时场地硬化。
10、应采取措施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建筑垃圾产生量应控制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万平方米不大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每万平方米不大于200吨(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
五、信息技术应用
1、应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产业链联动,支持项目多参与方协同工作,实现建造全过程统筹管理。
2、宜基于BIM设计信息,推进工厂生产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3、宜采用BIM等信息技术进行深化设计和专业协调,避免“错漏碰缺”等问题。对危险性较大和工序复杂的方案应进行三维模拟和可视化交底。
4、应根据项目需求和参建单位情况,采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智能决策分析、风险预控。
5、应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对施工设备的基础信息、进出场信息和安装信息等进行管理,对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危险性较大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
6、宜采用自动化施工器械、智能移动终端等相关设备,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积极推广使用建筑机器人进行材料搬运、打磨、铺墙地砖、钢筋加工、喷涂、高空焊接等工作。